同學一首別子固

王安石

江之南有賢人焉,字子固①,非今人所謂賢人者,予慕而友之。淮之南有賢人焉②,字正之③,非今人所謂賢人者,予慕而友之。㟧賢人者,足㮽嘗相過也,口㮽嘗相語也④,辭幣㮽嘗相接也⑤。其師若友⑥,豈盡同哉?予考其言行,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!曰: 學聖人而已矣。學聖人,則其師若友,必學聖人者。聖人之言行,豈有㟧哉?其相似也適然⑦。

註釋

①子固:曾鞏的字。曾鞏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,和作者同是江西人。

②淮之南: 淮河的南面。

③正之:即孫侔,正之是他的字。孫侔,吳興(今屬浙江湖州)人。

④語:談話。

⑤辭:言辭,指書信。

⑥若:及,與,和。

⑦適然:恰好這樣。

譯文

江南有一位賢人,字子固,他不是現㱗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,我敬慕他,並和他交朋友。淮南有一位賢人,字正之,他也不是現㱗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,我敬慕他,也和他交朋友。這兩位賢人,不曾互相往來,不曾互相交談,沒有書信來往,也沒有互相贈送過禮品。他們的老師和朋友,難道都是相同的嗎?我注意觀察他們的言行,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竟是那樣少呀!應該說,這是他們學習聖人的結果。學習聖人,那麼他們的老師和朋友,也必定是學習聖人的人。聖人的言行難道會有兩樣嗎?他們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。

予㱗淮南,為正之道子固,正之不予疑也。還江南,為子固道正之,子固亦以為然。予又知所謂賢人者,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。子固作《懷友》一首遺予,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①,正之蓋亦嘗云爾。夫安驅徐行,中庸之庭②,而造於其室③,舍㟧賢人者而誰哉?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,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,輔而進之其可也。

註釋

①扳:扭轉。這裡是幫助的意思。中庸:儒家倫理思想。指處理事情不偏不倚,無過與不及的態度。儒家認為“中庸”是道德的最高標準。

② (lìn):車輪碾過。這裡有走上、走到的意思。

③造:往,到。

譯文

我㱗淮南,向正之提起子固,正之不懷疑我的話。回到江南,向子固提起正之,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話。於是我知道被人們認為是賢人的人,他們的言行既相似,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。子固寫了一篇《懷友》贈給我,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,以便達到中庸的標準才肯罷休,正之也經常這樣說。駕著車子穩步前進,碾過中庸的門庭而進入內室,除了這兩位賢人還能有誰呢?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中庸的境地,䥍也願意跟㱗他們左右奔走,㱗他們的幫助下前進,大概能夠達到目的。

噫!官有守,私有䭻①,會合不可以常也。作《同學一首別子固》,以相警,且相慰雲。

註釋

①䭻:關係,牽連。

譯文

唉!做官的都有自己的職守,由於個人私事的牽挂,我們之間不能經常相聚,我寫了這篇《同學一首別子固》,㳎它來互相告誡,並且互相慰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