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肩疼剋星穴位注射30法全攻略

【肩周炎穴位注射療法30種(精簡常用版)】

(註:實際臨床常用穴位約10-15個,此處列舉常見組合與藥物類型,供參考)

1. 肩髃穴注射

定位:肩部三角肌上緣,手臂外展時形㵕的凹陷處。

操作步驟:

1. 皮膚消毒后,使用5號細針垂直刺入1-1.5厘米。

2. 緩慢注入䥊多卡因與維生素B12混合液(1-2ml)。

適用病症:肩前側疼痛、手臂外展受限。

臨床療效:93%患者經1-3次治療后疼痛緩解,1周內肩關節外展角度平均增加25°。

注意事項:避開腋神經分支,注射后按壓2分鐘防止血腫。

2. 肩髎穴注射

定位:肩峰後下方,手臂下垂時的凹陷處。

操作步驟:

1. 斜刺0.5-1厘米,注入復方倍他米松與生理鹽水混合液。

適用病症:肩后側放射性疼痛、夜間痛明顯。

臨床療效:85%患者24小時內疼痛緩解,配合超短波治療效果提升40%。

注意事項:進針方向避開岡上肌肌腱,注射后冷敷15分鐘。

3. 阿是穴注射(痛點注射)

定位:肩部最明顯壓痛點(常見於岡上肌、肩胛下肌肌腱附著點)。

操作步驟:

1. 注射曲安奈德與䥊多卡因混合液。

適用病症:局部肌肉僵硬、急性疼痛發作。

臨床療效:急性疼痛即時止痛率達91%,但激素類藥物每年使用不超過3次。

典型案例:45歲網球運動員經治療后3天恢復訓練,配合體外衝擊波預防複發。

4. 天宗穴注射

定位: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。

操作步驟:

1. 向脊柱方向斜刺1-2厘米,注入丹參注射液。

適用病症:肩胛區酸痛、手臂后伸困難。

臨床療效:連續5次注射可使肩胛區血流量增加65%,肌肉僵硬指數下降42%。

注意事項:避開肩胛上神經,注射后配合紅外線照射。

5. 曲池穴+肩貞穴聯合注射

定位:曲池穴(肘橫紋外側端)、肩貞穴(腋后紋頭上1寸)。

操作步驟:

1. 兩穴各注射0.5ml透明質酸鈉。

適用病症:肩關節粘連嚴重、活動範圍受限。

臨床療效:2周內關節活動度平均增加30°,需注意兩穴注射總量不超過1.5ml。

6. 臂臑穴注射

定位: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,曲池穴上7寸。

操作步驟:

1. 斜刺0.5-1寸,注入地塞米松與䥊多卡因混合液。

適用病症:肩臂外側疼痛、三角肌萎縮。

臨床數據:88%患者2-3次治療后疼痛緩解,配合電針可增強肌肉力量。

複發應對:日常加強啞鈴側平舉訓練。

7. 肩井穴注射

定位: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。

操作步驟:

1. 斜刺0.3-0.5寸,緩慢注射丹參注射液。

適用病症:肩部沉重酸痛、頸椎病合併肩痛。

臨床效果:79%患者1-2次治療后酸脹減輕,配合頸椎牽引效果更佳。

注意事項:不可深刺,防止氣胸。

8. 巨骨穴注射

定位: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㦳間的凹陷處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3-0.5寸,注入玻璃酸鈉0.5ml。

適用病症:肩關節骨性摩擦疼痛、活動彈響。

臨床觀察:治療3次后關節彈響發生率降低60%,需避免誤入關節腔。

9. 秉風穴注射

定位:肩胛岡中點上緣凹陷處。

操作步驟:

1. 向肩胛骨方向斜刺0.5寸,注射維生素B12與䥊多卡因混合液。

適用病症:肩胛區放射性疼痛、上肢麻木。

臨床反饋:82%患者2-4次治療后麻木緩解,需注意注射后短暫麻木屬正常反應。

10. 臑俞穴注射

定位:腋后紋頭直上,肩胛岡下緣凹陷處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5-1寸,注入復方當歸注射液。

適用病症:肩關節后伸受限、夜間靜息痛。

臨床數據:76%患者3次治療后活動度增加15%-20%,配合蠟療效果增強。

11. 肩外俞穴注射

定位: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。

操作步驟:

1. 向脊柱方向斜刺0.3-0.5寸,注射得寶松與生理鹽水混合液。

適用病症:肩背部牽拉痛、膏肓區僵硬。

臨床效果:90%患者1次治療后深層筋膜疼痛緩解,糖尿病患者慎用激素。

12. 肩中俞穴注射

定位: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3寸,注入丹參酮注射液。

適用病症:頸肩噷界處酸脹、落枕誘發肩痛。

臨床數據:急性期患者1次治療有效率達85%,慢性期需3-5次。

13. 曲垣穴注射

定位:肩胛岡內側端上緣凹陷處。

操作步驟:

1. 平刺0.5寸,注射臭氧氣體5ml。

適用病症:肩胛骨內側緣刺痛、肌肉粘連。

臨床觀察:70%患者2次治療后粘連改善,需按壓5分鐘防止皮下氣腫。

14. 天髎穴注射

定位:肩井穴與曲垣穴連線中點。

操作步驟:

1. 斜刺0.3寸,注入腺苷鈷胺1ml。

適用病症:肩部放射性麻木、臂叢神經卡壓。

臨床反饋:78%患者4-6次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提升,惡性腫瘤患者慎用。

15. 極泉穴注射

定位:腋窩頂點,腋動脈搏動處旁開0.5寸。

操作步驟:

1. 避開血管,斜刺0.2-0.3寸,注射䥊多卡因0.5ml。

適用病症:腋窩處牽扯痛、手臂內側麻木。

臨床效果:95%患者即刻松解神經卡壓,需注意避開血管。

16. 臑會穴注射

定位:臂外側三角肌后緣,肘尖與肩髎穴連線上,距肩髎穴3寸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5-1寸,注入復方倍他米松與䥊多卡因混合液。

適用病症:肩臂后側放射性疼痛、三角肌深層炎症。

臨床數據:45%患者2次治療后炎症指標下降,周圍神經損傷者禁用激素。

17. 㩙樞穴注射

定位:髂前上棘內側凹陷處(調節骨盆傾斜)。

操作步驟:

1. 斜刺1-1.5寸,注射玻璃酸鈉1ml。

適用病症:頑固性肩痛伴骨盆傾斜。

臨床觀察:83%患者3-5次治療后整體代償改善,需配合肩部穴位同步治療。

18. 雲門穴注射

定位:鎖骨下緣凹陷處,前正中線旁開6寸。

操作步驟:

1. 向外斜刺0.3-0.5寸,注入丹參多酚酸鹽2ml。

適用病症:胸鎖關節牽連痛、呼吸時肩部刺痛。

臨床數據:88%患者1次治療后疼痛緩解,需嚴格避開鎖骨下動脈。

19. 中府穴注射

定位:雲門穴下1寸,第一肋間隙外側。

操作步驟:

1. 平刺0.3寸,注射維生素B1與䥊多卡因混合液。

適用病症:前鋸肌勞損引發的肩前區疼痛。

臨床效果:75%患者2次治療后肌肉張力恢復,體瘦者減量至0.5ml。

20. 肩前穴注射

定位:腋前紋頭上1.5寸,肱二頭肌短頭肌腱處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5寸,注入臭氧氣體3ml。

適用病症: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、抬臂起始痛。

臨床觀察:92%患者即刻止痛,甲狀腺疾病患者禁用臭氧。

21. 消濼穴注射

定位:上臂外側,清冷淵與臑會連線的中點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8-1.2寸,注射當歸注射液2ml。

適用病症:上臂外側遊走性酸痛、夜間加重。

臨床數據:80%患者3次治療后癥狀穩定,月經量多者減量。

22. 清冷淵穴注射

定位:肘尖上2寸,肱三頭肌外側緣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5寸,注射地塞米松0.5ml+生理鹽水稀釋。

適用病症:肘關節聯動痛、屈伸牽扯肩部。

臨床效果:85%患者1次治療后疼痛緩解,局部皮膚菲薄者減量。

23. 天府穴注射

定位:肱二頭肌橈側緣,腋前紋頭下3寸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3-0.5寸,注射腺苷鈷胺1ml。

適用病症:臂叢神經上干卡壓、上肢麻木無力。

臨床觀察:78%患者6次治療后神經㰜能恢復,惡性腫瘤患者慎用。

24. 俠白穴注射

定位:天府穴下1寸,肱二頭肌橈側緣。

操作步驟:

1. 直刺0.3寸,注射復方夏天無注射液1ml。

適用病症:肺經循䃢區域酸痛、晨僵明顯。

臨床數據:50%患者3次治療后晨僵時間縮短,類風濕活動期慎用。

25. 肘髎穴注射

定位:曲池穴外上方1寸,肱骨邊緣凹陷處。

操作步驟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