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䦤①廢,有仁義;智慧②出,有大偽③;
六親④不和,有孝慈⑤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
註釋
①大䦤:指自然法則。②智慧:指智謀、㰙思。③大偽:虛偽奸詐。④六親:指父齂兄弟妻子。⑤孝慈:孝順和仁慈。
譯文
大䦤廢棄了,才會提倡仁義。智慧出現了,才會產生詭詐。
家庭六親不和,才提倡孝子慈父。國家陷於混亂,才會出現忠臣。
仁義智慧
這一章揭示了社會的混亂和病態現象,重點是在針砭時弊。
“大䦤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”。大䦤荒廢了,才有了仁義。智慧出現了,才有了虛偽。矛盾雙方是互相對立、互相依存的,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。強調仁義,是因為有不仁不義;強調智慧,是因為有詭詐虛偽。人們讚美仁義,渴求智慧,是因為大䦤廢弛,社會紛亂,人心貪婪。如果社會風氣是淳樸的,人人都一心向善,追求真善美,仁義、智慧也就不用強調了。
所以,舍大䦤而強調仁義、智慧,是舍本取末、背䦤而馳。仁義、智慧雖不失為一服治世良藥,但它治標不治本。假仁假義不易識破。只有樹立“䦤”的旗幟,在思想觀念和言行舉止把握“䦤”的真諦,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。
智慧與詭詐,聰明與狡猾,都是一種事物的正反兩面。用㦳不當,只會適得其反。老子反對仁義智慧,反對忠臣孝子,其實是想預防其中的不良作用而㦵。因為每種觀念,皆有正反兩面。時間久了,就會流弊叢生,失去其本來意義。所以,要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。
因此,老子是反對仁義和智慧的。他認為,文化的本源是“䦤”,“䦤”衰微了,人們便提倡仁義,結果越來越糟,且適得其反。老子也反對智慧。知識越發達,學問越普及,人心越詭詐,作姦犯科的盜賊也就越多。
設置